• 教师教育信息公告

艺术设计

来源:教务处2012-04-254

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训练计划

 

一、专业技能规范

1.基础基本技能规范

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设计艺术学科为依托,采取以科研、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优化教学与科研结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基本完善了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本专业的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设计艺术学理论、设计技能和设计实践。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能的,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设计艺术教育、设计、生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艺术、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单项技能规范

本专业主要实验实训:

设计性及结构性素描实验、设计及施工材料和技法实验(包括快速表现、速写训练、模型制作、水彩、水粉和马克笔表现技法、设计软件)、勘察场地、案例分析及与业主交流等单项技能训练。

3综合技能规范

本专业在学校素质教育选修课基础上,增设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设计美学书法篆刻研究装饰雕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印前设计等相关学科课程,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授课,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利用专业优势为地方服务,开展参与社会各类实际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综合专业技能。

4.设计创新性技能规范

本专业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专业功能分析、技法研究实验课及创新思维与表达课程,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接触社会,用自己的设计创新性技能为社会服务。对在设计艺术创作和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参展、发表、获奖等),经院系学委会认定后,给予一定数额的创新学分。

二、训练要求与训练途径

1.训练内容与要求

以“新三百工程”为抓手,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共完成一百幅优秀设计作品、一百件中外设计作品赏析、了解一百位中外著名设计师。指导和引导学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多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多参观成功案例、多了解设计市场及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潮流接轨。其中大一为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阶段;大二为提高阶段;大三和大四为研究强化阶段。具体的训练内容为: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阶段,要求学生具有准确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在提高阶段,要求学生对专业主干课程能够熟练掌握。研究强化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和灵活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艺术设计活动。

2.训练方法与途径

单项专业能力培养具体结合课程训练要求(涵盖三大构成、表现技法、装饰材料与构造、专业透视、设计原理、模型制作、专业软件训练等),由任课教师负责实施并严格考核。

为了加强设计基本功的训练,我系将建筑速写训练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求从2007年起学生每学期完成一定量的速写练习。

3.考核办法

采取平时作业与考试作业相结合的办法,并以各教研室为单位组织集体评定(3位专业教师以上参与评定)。

三、实施方案

1.从2007年开始,每一学年均要请1—2位富有经验的教师或教学与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的老师(包括兄弟院系或外系教师)分别进行1—2次学术报告或知识技能讲座。着重进行科研知识、治学方法以及人品与艺品教育。以使学生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做好科学研究的准备。

2.在大一、大二阶段,除应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之外,另还应列出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科研的书目8—10种(书目另定),并安排教师对所列书目分期进行读书辅导,以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修养。

3.大二、三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本专业已发表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尤其是选择一些名家的或影响比较大的成功案例,向学生推荐、介绍并要求其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与鉴赏实践水平,与此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论述当前设计界所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有争论的学术问题等有关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在参与、讨论中学会明辨是非,开阔视野和提高论辩能力。

4.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讨论当下艺术设计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和有争议的问题,每人撰写1—2篇评论式的短文,一可在本系交流,二可选择撰写比较好的文章向我校校报、其他高校学报以及相关报刊推荐发表,以调动和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从2007年起,鼓励任课教师每一学年自选一个专题作一场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可围绕教师所进行课程本身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或是对本课程中所涉及的热点或难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也可以根据教师本人已经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或是准备进行的科研课题作学术报告。

6.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结合学院“新三百工程”的实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大一阶段开始,每门术课结束时均需在本院或学校展厅内组织一次教学成果展览活动,并从中挑选出优秀作品留校。在展览期间,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为主,应组织一次讨论和交流,任课教师应做好小结,以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提高认识。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或市级、省级等各种设计展、设计大赛和服务地方的设计活动,对学生的优秀作品成果由系领导或任课教师及时向有关展览或报刊推荐参展或发表,以不断调动学生设计创作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

7.在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报告活动,以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为主,每学期不少于2次,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作品评论与鉴赏,(2)对某专业的学习心得体会,(3)阅读画册或相关学术论文,或参观实际案例、观感等,使学生进入设计角色。紧密联系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对设计项目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

8.根据科研训练的需要,安排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或作有关学术报告(先以校内专家为主),力求每学年2次。

9从大一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如设计实践、参观考察,艺术采风等,实践基地以湖州地区的重点小区、印刷厂、装饰广告公司、上海现代建筑群、安徽古民居、西安等地。通过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结合参观考察的内容,分别指导学生撰写参观体会或研究论文。

10.充分发挥学院分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在分团委和学生会的活动中,应将科研内容作为活动的重点组成部分,并做出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纳入全系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之中,安排部分科研能力与专业实践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社会一些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活动,提高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11.积极倡导优秀的学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报考研究生。对有贡献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组织与落实管理

1.在系主任主持下,充分发挥各教研室的作用,由院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积极支持,开展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时由院分团委与院学生会配合贯彻执行。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根据总体科研训练计划,由系集体讨论制定各年级科研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案,然后召开全系学生大会予以动员布属,由各班主任具体贯彻执行,并在每学期结束前进行科研训练总结,举办汇报展览,并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检查评估和指导。

3.根据原定科研训练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结合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计划内容。以使学生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五、说明

由于第一学年公共必修课程较多,课程安排较满,所以专业训练的重点放在大二、大三阶段进行(即专业方向性研究)。

(一)进一步倡导“研究性学习”。依据中央关于素质教学的要求,要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努力改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重技法训练而轻文化理论、重学科的纵向学习而轻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的掌握、重电脑软件设计而轻手绘表现设计等倾向。要求学生除加强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外,还需要积极主动与社会沟通与交流,强化多元文化的设计理念。从而进一步达到从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使学生在方案定位、评论和文化修养上切实得到全面的提高,通过科研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具有五种能力:

1.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包括会读书、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会分类归纳、会综合创新);

2.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网上检索能力);

3.运用现代设计技术的能力;

4.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5.设计实践能力(包括项目设计、工程管理、设计管理等)。

(二)加强设计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以中外设计大师的经典作品为典范,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际鉴赏活动中去,教师也要为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搭好“脚手架”。同时把设计鉴赏课和现代设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列好设计作品鉴赏内容和程序。

(三)保障训练活动时间。结合教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到印刷厂、设计公司、施工现场及装饰材料市场去考察,到生产第一线去体验、学习和领悟装饰施工工艺及平面设计作品制作的过程,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