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教育信息公告

音乐学(师范教育)

来源:教务处2012-04-253

音乐学(师范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计划

 

一、专业技能规范

(一)基础基本技能规范

本专业由音乐学三部分构成,即音乐理论(包括音乐基础技术理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史论与音乐美学理论等)、音乐技能和音乐实践。毕业生应掌握音乐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及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从事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管理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获得音乐创作、音乐鉴赏与评论的能力,掌握音乐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的能力。

(二)单项技能规范

本专业主要实验实训:

基本乐科训练(包括视唱练耳训练及种类技术理论的实践性练习)、音乐基本技能训练(包括钢琴基础训练、声乐基础训练、器乐基础训练、合唱训练等)

(三)综合技能规范

本专业在学校素质教育选修课基础上,增设大学语文、艺术鉴赏、电脑制谱与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课程,并利用专业优势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授课,观摩各类院外文艺演出,在学院内开展多种演出交流活动,让学生参与各项表演实践(包括各类舞台实践)。宽视角、多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四)设计创新性技能规范

本专业在学传统打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音乐创作与表演、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作品发表、演出与论文获奖等),经院系学术委员会认定后,给予一定数额的创新学分。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除具有创新精神和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能力外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学科专业的科研开发能力。

二、训练要求与训练途径

1.训练内容与要求

以“新三百工程”为抓手,要求学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共完成一百首声乐作品的背唱、一百中外名名作赏析、一百音乐教学歌曲的伴奏。其中大一和大二为基础训练阶段,从大二开始进入方向性训练与研究。并以教研室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辅导,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一百首中外音乐名作赏析只为学生提供参考曲目,其它的音响资料与文献由学生自己检索。大一为基础掌握阶段、大二为提高阶段;大三和大四为研究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和灵活运用本专业学科知识进行音乐实践与音乐评论。

2.训练途径与方法

音乐技能性训练具体结合课程训练要求(钢琴基础训练、声乐基础训练、器乐基础训练、合唱训练等)由各教研室负责全面实施,并分配到各科教师具体完成,基础钢琴第一学年以集体课运用数码钢琴教室开出,第二学年改为小组课;声乐基础第一、二学年采用小组课形式为学生开出;器乐根据学生技术情况采用小组课或个别课形式在第一、二学年为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开出;第三学年为学生确定主修方向(包括声乐、钢琴、器乐、作曲等),以个别课或小组课形式开出。基本乐科实践性练习由音乐理论教研室按培养计划分期开出。

3.考核方式

技能性训练由各教研室负责实施严格的考核,采用集体评分与回避制度,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基本乐科训练由理论教研室负责实施考核,各科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教考分离,并尽快完成各科试题题库的建设。

三、实施方案

1.从2007年开始,每一学年均要请12位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或教学与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的老师(包括兄弟院系或外系的)分别进行12次艺术报告或知识讲座。着重进行科研知识、治学方法以及人品与艺品教育。以使学生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做好科学研究的准备。

2.大一、大二阶段,除应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之外,另还应列出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科研的书目810种(书目另定),并安排教师对所列书目分期进行读书辅导,以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修养。

3.大二、三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本专业已发表的优秀美术论文与优秀音乐作品,尤其是选择一些名家的或影响比较大的学术论文与音乐作品,向学生推荐赏析和介绍阅读,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论述当前音乐界所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有争论的学术问题等有关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在参与、讨论中开阔视野和提高论辩能力和赏析能力。

4.在第二、三学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当下音乐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人每年撰写1篇小型学年论文,一可在本系交流,二可选择撰写比较好的文章向我校校报、其他高校学报以及相关报刊推荐发表,以调动和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5.从2007年起,鼓励任课教师自选一个专题作一场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可围绕教师所进行课程本身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或是本课程中所涉及的热点或难点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也可以根据教师本人已经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或是准备进行的科研课题作学术报告。

6.根据科研训练的需要,安排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或作有关学术报告(先以校内专家为主),力求每学年2次。

7.从大一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如音乐观摩、参观考察,艺术采风等,主要选择湖州升华音乐厅、湖州市内具备保存完整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地区与单位、其它具备各类音乐采风条件的地区作为实践基地进行音乐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文化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加音乐积累,感受各类音乐风格,收集音乐创作素材,同时结合参观考察的内容,分别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总结或进行音乐创作。

8.充分发挥学院分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在分团委和学生会的活动中,应将科研内容作为活动的重点组成部分,提高学生音乐社团活动水平,鼓励学生进行班级音乐会的演出,并做出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纳入全系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科研能力与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老师,面向全校学生,发挥辐射功能。

9.积极倡导优秀的学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报考研究生。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指导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组织与落实管理

1.在系主任主持下,充分发挥各教研室的作用,由院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积极支持,开展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时由院分团委与院学生会配合执行。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根据总体科研训练计划,由音乐系集体讨论制定各年级科研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案,然后召开全系学生大会予以动员布属,由各班主任具体贯彻执行,并在每学期结束前进行科研训练总结,举办汇报展览,并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检查评估和指导。

3.根据原定科研训练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结合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计划内容。以使学生的科研水平年年有提高,年年有进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五、说明

由于前两年公共必修课程较多,教学安排较满,所以本学科训练的重点即专业方向性研究放在大二、大三阶段进行。

(一)进一步倡导“研究性学习”。依据中央关于素质教学的要求,要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努力改变艺术类学生重技法训练而轻文化理论的倾向,除加强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外,同时需要加强其它姊妹艺术及文、史、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修养。从而进一步达到从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评论和文化修养上切实得到全面的提高,通过科研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以下五种能力:

1.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包括会读书、会做笔记和卡片、会分类归纳、会综合创新);

2.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网上检索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语言文字教育技术的能力;

5.艺术实践能力(包括宣传、布置、演出等)。

(二)加强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以中外音乐大师的精品为典范,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际鉴赏活动中去,教师也要为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搭好“脚手架”。同时把鉴赏课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列好音乐精品鉴赏内容和程序。

(三)保障训练活动时间。结合教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深入到地方音乐厅、文化馆及各地的民间民族音乐中去考察,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学习和领悟一艺术创作的过程,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