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教育信息公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来源:教务处2012-04-25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能训练计划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应用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专业技能训练目标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实践应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应用和实践为宗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工程应用性特征、持续性与多层次性特征,努力建设一定规模的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四年的实践实训,应达到以下要求:

基础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微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实践能力:掌握机械(电)产品开发、设计和加工的流程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机械(电)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科研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相关竞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使学生获得分析和处理所检索到的信息,培养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专业技能规范

1.基础基本技能规范:

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单项技能规范:

现代设计制造理论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机械(电)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

3.综合技能规范:

创造性设计、开发机电新产品的基本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现代制造技术综合实验、测试与信息处理实验

4.设计创新技能规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进行科研的基本方法。

三、训练要求与训练途径

1.训练要求

第一、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有关的基本技能,掌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第三、四学年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开发机电产品的基本能力;了解工业生产组织管理有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年:学生实践教学主要以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为主。通过的课堂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知识、灵活运用机械绘图软件(AutoCADProtel、其他设计软件)。

第二学年: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有关的基本知识与原理,通过金工实习和相关课程的设计,巩固有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并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学习微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进行电子综合技术训练。

第三学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市场动态,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及电子方向的有关知识,培养创造性设计、开发实用机电产品的基本能力;参加生产实习,强化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四学年:具备扎实的机械专业基础知识,机电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参加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和相关证书考试;参加学校、省或全国组织的有关机械专业的竞赛工作。

2.训练方法与途径

根据训练要求,训练方法与途径具体安排如下表:

    类型

学年

训练内容

训练途径

掌握程度

体现形式

第一

学年

机械制图

以《工程制图》课为基础,进行课堂实训,同时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

熟练掌握

课程实训及课程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机械绘图软件的交互式教学,并完成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学生能灵活运用软件。

灵活运用

课程实训及课程设计

第二

学年

金工实习

以机械制造中的冷、热加工基本工艺以及现代数控加工实习为主,并进行操作训练。获得常用工程及零部件加工工艺的知识培养。

掌握

专业见习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掌握

课程设计(论文)

电子技术综合实习

学生运用掌握的电子知识进行实际电子线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

掌握

专业见习

第三

学年

机电产品课程设计

学生将机械设计知识、电子电工知识、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及自动化等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各种工业机械产品、民用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等的设计和开发。

掌握

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综合实习

到相关公司进行生产实习,强化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专业实习

第四

学年

科研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社会实践、相关学术活动、机械创新设计、课外科技制作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

相关成果

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际实践总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及从事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

毕业论文

四、实施方案

1.按学年训练计划

1)第一学年

[要求与目标]: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学习的同时,进行机械制图理论及运用软件的教学,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施方案]:按教学计划开设《画法几何》、《机械制图》、《AutoCAD》、《Protel》、《机械三维绘图软件应用》等课程,是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有关的知识,灵活运用有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考核方式]:课程设计及课程考核

[实践场所]:《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在多媒体教室

《绘图软件》在软件实验室

[课外机时]40学时

   [教师工作量]:按教务处课程核定标准计算

2)第二学年

[要求与目标]: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机械及电子的单项技能水平。

[实施方案]:第三学期:《理论力学》、《机械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数字电路》,并进行金工实习。

第四学期:《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模拟电路》,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电子综合技术实习。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及实习报告

[实践场所]: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

[课外机时]40学时

   [教师工作量]:按教务处课程核定标准计算

3)第三学年

[要求与目标]:在学生掌握机械及电子单项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

[实施方案]:第五学期:《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进行机电产品课程设计。

第六学期:《测试与信号处理》、《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进行机械综合生产实习。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课程设计及实习报告

[实践场所]:课程设计在机械实验室     生产实习在实习工厂(公司)

[课外机时]60学时

[教师工作量]:按教务处课程核定标准计算

4)第四学年

[要求与目标]:在前三年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过程,并通过有关活动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经历专业的科研过程,并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

[实施方案]:第七学期:《先进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专业英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和各种学术活动 及毕业设计

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活动成果和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场所]:相关实验室,相关企业

[课外机时]80学时

[教师工作量]:按教务处课程核定标准计算

2.主要技能训练安排

1)机械制图(安排在第1学期,15周)

机械制图课程要求:通过课堂讲授、课堂实训、课程设计等形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机械制图课程目的:机械图纸是工程开发、设计、加工、制造、装配及调试的依据,是工程师设计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机械设计及制造的基础。

2)计算机辅助设计(安排在第2学期,18周)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要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熟悉所学各种典型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软件完成必要的设计技术工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的概况,为毕业设计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金工实习(安排在第3学期,4周)

金工实习要求:

以机械制造中的冷、热加工基本工艺以及现代数控加工实习为主,并进行操作训练。获得常用工程及零件加工工艺的知识培养。并适当安排实验、电化教学以介绍新工艺、新技术等。机械类专业的实习重点是冷加工,冷加工中以车床为重点。实习环节要求:

①实习指导教师要认真讲解、应备有教案。

②实习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主要工种应11机进行。

③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

金工实习目的:

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简单零件初步具备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上应具备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制造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劳动观念、质量和经济观念上理论联系实际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安排在第4学期,2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要求:

要求包括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

初步具有选用、分析基本机构和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初步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

5)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安排在第4学期,2周)。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要求:

在熟练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原理的条件下,通过正确的实验技能及手段独立完成上述实验要求。设计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电路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初步掌握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②掌握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电路的分部调试和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电子线路以及元器件工程技术规范,能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能正确反映设计和实验成果。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目的:

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知识进行实际电子线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通过完成理论设计和实际调试,加深课堂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调试电路的实践技能。

6)机械综合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2周,和机械课程综合设计相结合)

机械综合实习要求:

综合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①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更不允许缺席;要遵守纪律、注意安全,不得擅自扳动任何机具手柄和电器开关;在前往实习地点及返校的途中,必须结伴同行,不得独自行动,路上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②实习中要集中精力、严肃认真听从讲解并作好笔记。注意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对现场讲解教学人员要注意礼貌、热情,注意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③写好实习报告,要有内容、有体会、有特色。

机械综合实习目的:

①学习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②增加感性认识,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③了解企业、了解社会,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开阔视野。

7)科研能力(安排在第7学期,2周)

科研能力培养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数学建模、社会实践、相关学术活动、机械创新设计、课外科技制作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活动的课题论证、设计及总结。

科研能力培养目的: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

8)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14周)。

①培养文献综述能力。利用社会实习、调研和检索到的与设计或研究题目有关的国内外资料,初步掌握该领域的发展概况,写出设计实习报告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

②科研与设计实践综合训练。结合实际科研或来自生产实践的设计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设计和产品等开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保证措施

1.实施导师制

成立学院导师组,由学院负责科研的副院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任副组长,有关教师为成员,对需重点培养的学生,逐步实现在低年级就配备指导教师,促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有机地融合。这种融合及亲密关系的形成,对于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对于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学相长,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等都将产生极好的效果。

2.科研立项和创新大赛制度化

将多种机械设计与制造技能和设计竞赛,和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安排制度化、规范化。如每学期一次举行机械设计创意竞赛。

3.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前做好学生科研训练安排

为了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要以科研训练计划为依据,用科研训练文件的形式指导学生做好每次大型训练(包括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和创新训练),且科研训练文件在每次大型训练活动开始前两个月传达到每个学生。之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本次训练的初步打算,交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批准后,才可以实施,如果没有被批准,则需要学生进一步加以修订和细化,直至指导老师批准。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全面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学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提供较为充足的实习经费保障。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水平。加强教研室在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开公开课与讲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在注重在职培养的同时,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有特色的教师科研队伍,为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打下雄厚基础。

6.加强课程建设与特色教材建设

明确规范化的课程建设和特色教材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学院教学委员会要检查审核各门课程和所用教材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为学生科研训练做出贡献。

六、技能训练的考核

学院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严格的科研训练考核标准,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档次进行评定。要求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后均上交调研报告或论文,学院组织指导教师集体评阅,按考核标准评定科研训练成绩,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新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