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类专业技能训练计划
一、专业技能训练的总体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应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应用和实践为主旨,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工程应用特征,努力建设一定规模的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技能训练,应达到以下要求:
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并具备较扎实计算机的软件编程技术;掌握相关专业方向的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基本的电子电路系统设计、分析和应用的基本实践能力;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专业技能训练总体框架
1.实现途径
实现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和途径有: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学科实践教学、课程实验与技能训练的基础实践教学、综合应用设计的专业实践教学等,并辅之实践教学的一些日常化措施。
2.学生各年级应达到的实践技能要求
第一、二学年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第三、四学年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切入口,各学年贯穿以考级、考证及参加各种竞赛以衡量学生能力水准。
第一学年:学生实践教学主要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为主,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通过全国或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第二学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市场动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装配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学年:主要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电路制版、装配、系统调试能力,掌握本专业具备的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软件并能熟练运用。能获得电子、电工等高级工证书;参加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等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参加学校、省或全国组织的有关电子专业的竞赛工作。
第四学年:具备扎实的电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本专业相关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进行电子电路的辅助设计、调试、测量等工作。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参加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和电子电工高级工证书;参加学校、省或全国组织的有关电子专业的竞赛工作。
3.实践技能训练日常化措施
实践技能训练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施环节外,学院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平台,使实践教学走向日常化,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开放局势。
成立电子课外科技服务中心,学院提供部分的仪器设备,由学生管理,带动低年级的学生的参与。
设立创新基金,开展学生科研,主要资助运用新思想、新技术、新器件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学生课题。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情况,开设一些实践教学选修课程。总体框架如下表所示:
学年 | 学科实践教学 | 微机技能实践教学 | 专业实践教学 | 体现形式 | |
第一 学年 | 一 | 计算机应用基础 制图与CAD | |||
二 | 金工实习 暑期社会实践 | C语言程序设计 | 二级证书 | ||
第二 学年 | 三 | 电子工艺学(选修) | |||
四 | 学科认识实习 | 电子技术实验 | |||
第三 学年 | 五 | 专业基础训练 | PROTEL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自动控制 MATLAB与系统仿真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 实物、报告 电子竞赛 电子高级工 |
六 | 专业训练 | 计算机网络 单片微机与汇编 EDA | 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 | 实物、报告 电工高级工 NCIC | |
第四 学年 | 七 | 专业训练 | C51 嵌入式系统 DSP 计算机控制 |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启动毕业设计工作 | 实物、报告 电子竞赛 |
八 | 全面综合运用 | 专业实习 毕业设计 |
三、专业技能训练实施细则
1.按学年专业技能训练实施细则
(1) 第一学年
[要求与目标]:学生实践教学主要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为主,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通过全国或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实施方案]:按教学计划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培养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包括Windows 98/2000、office 2000系列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和文字录入等操作技能)和应用性的编程技能。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
通过全国或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实践场所]:软件实验室
[课外机时]:第一学期:30; 第二学期:36
[经费需求]:学院补贴课外机时
[教师工作量]:教务处按课程核定
(2) 第二学年
[要求与目标]:开始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装配,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本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施方案]:第三学期:电子工艺学(选修实验课);第四学期:电子技术实验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
[实践场所]:开放实验室
[课外机时]:36
[经费需求]:实验耗材费开支
[教师工作量]:教务处按课程核定
(3) 第三学年
[要求与目标]:主要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电路制版、装配、系统调试能力,掌握本专业具备的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软件并能熟练运用。能获得电子、电工等高级工证书;参加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等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参加学校、省或全国组织的有关电子专业的竞赛工作。
[实施方案]:第五学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第六学期: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考核方式]:设计报告、实物验收
[实践场所]:开放实验室
[课外机时]:与实验室预约,机时不限。
[经费需求]: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每生50元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每生100元
[教师工作量]: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以每40人周2学时(36学时)计算。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以每40人周4学时(72学时)计算。
(4) 第四学年
[要求与目标]:具备扎实的电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和制作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本专业相关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进行电子电路的辅助设计、调试、测量等工作。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参加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和电子电工高级工证书;参加学校、省或全国组织的有关电子专业的竞赛工作。
[实施方案]:第七学期: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第八学期:毕业设计,专业实习。
[考核方式]:设计报告、实物验收、课程考核
[实践场所]:开放实验室
[课外机时]:与实验室预约,机时不限。
[经费需求]: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每生100元
专业实习:按学校规定报销
毕业设计:本科每生为200元。
[教师工作量]: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以每40人周4学时(72学时)计算。
专业实习:按学校有关规定。
毕业设计:每生每周以1.5学时计算。
2.专业技能训练实施方案
(1) 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在第一学年可以安排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学科认知实习等实践环节,这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其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能力;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需求,了解企事业的真实运作,切身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文化气息。这些实践环节安排在寒暑假进行。
(2) 课程实验和技能训练
课程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实验应有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分为验证型的基础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基础实验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各种设计方案的实现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鼓励创新与突破。设计研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应用新技术、新器件自拟设计方案并自行设计电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新技术与新器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贴近社会的需求。
改革现有的课程实验的教学方法,将集中实验教学方法改为开放式实验教学,它包含两层含义,即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来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验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技能训练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装配、电路制版、电子产品安装和调试等。技能训练要明确规定能力培养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进行。
(3) 课程设计与综合设计
这个系列环节为专业实践环节,是一个专业知识由浅至深的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独立进行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们分别在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进行,采用分散进行和集中进行相结合的形式。各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这些实践环节能够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过程的选项、立项、方案论证、电路设计、电路实现、装配调试、系统测试、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各环节实施如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此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周停课进行,其余课外。学生在第二学年刚上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此时安排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可对学生的综合性工程设计得到初步的训练。实践证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于巩固所学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此时学生只是刚接触到综合性工程训练,因此有必要提供课程设计的操作流程,包括学生选题、元器件的选择、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元件的焊接、课程设计报告等方面,这些内容将以教学课件或录像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或编写教材提供给学生。对于学生的选题问题,由于学生此时还掌握不了难易程度,教师必须提供参考电路图。此项内容以题库形式提供给学生选择,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生均应得到独立的训练,因此应一人一题独立完成。内容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为主,并且每年必须更新训练内容,以适应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保证该实践环节的先进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教学适用性。结合我校生源实际,实践课程内容和手段如下:设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库;提供教材或指导书;课程设计操作流程,以教学课件或录像片等形式提供;学生独立进行焊接、装配、调试,上交实物与设计报告。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此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根据以往几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来看,题目中有一半以上的题要用到单片机知识。因此单片机应用是一门应用非常之广、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映,学生上好这门课之后,没有经过实训,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甚至学生连单片机的微处理器的芯片也未曾见过,课程实验远远达不到效果,很多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际电路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该课程安排在此学期上课,并将实践环节安排在课外完成且贯穿一个学期,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学生边学边将电路与程序付于实践,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课外完成该实践环节,学生必须花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电路装配和编程,对学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实践环节应紧密结合单片机的教学,实训电路应涵盖大部分教材内容。由于学生已经上个学期的工程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还未达到整体电路的硬件设计、软件编程、整体调试的能力,故结合我校学源实际,本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手段如下:设立单片机综合应用电路题库若干;向学生提供自编教材或工程实践指导书,内容包括实践实施细则、电路板、电路原理图、原理综述、元件清单、参考程序框图(不提供程序清单);向学生提供电路印制板一块,重要芯片若干,其余元器件学生自购;学生独立进行焊接、装配、编程、调试,上交实物与设计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此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采用形式与电子设计竞赛的三人一组形式相同。经过此上两个环节的实践,学生应具有了初步的设计实践能力,至本学期为此,还开出了其它的相关专业课程,使该实践环节内容涵盖了电子技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DSP、ISP、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等先进内容 。实践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开发产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协助精神,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所需要的绘图、运算、实验、测试、表达、工艺设计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实际工作能力。结合我校学源实际,内容如下:设立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应用电路题库;提供教材或指导书;综合设计操作流程,以教学课件等形式提供;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查阅、方案论证、电路设计、焊接、装配、编程、调试,上交实物与设计报告。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第八个学期一般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实习是系统地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熟悉专业生产设备,掌握操作技能和研发产品的必要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内容以及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要高质量地完成此实践环节,必须建立一批现代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既是教学的过程,又是实践的过程。它不仅是学生把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的把握和运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毕业设计是当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环节,要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满、高质量地完成,必须对各个环节(如: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选题原则与类型、实施步骤、教师指导、论文撰写、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组织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学生应有毕业设计指导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及指导教师规范操作及规范各项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