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4月18日,“宏村、屏山写生之旅”作品展在湖州师范学院中校区艺术学院举行。本次展览依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由杨院长和章萍芳老师带领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同学深入皖南古村落,去探寻写生的魅力与传统徽派建筑的独特韵味。
按照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同学于4月7日前往宏村和屏山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开展了为期12天的设计考察与写生活动。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牛形村落布局精巧,月沼、南湖如诗如画,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同学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仔细观察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古人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在屏山,古村依水而建,舒秀溪穿村而过,溪边的古建筑充满生活气息,祠堂、民居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文化。
4月7日,同学们踏入宏村。宏村作为徽派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牛形村落布局、精妙的水系设计和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家穿梭于白墙黑瓦之间,仔细观察木雕、石雕、砖雕等精湛工艺,在月沼和南湖畔,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下建筑与自然融合的美妙瞬间,深入感受徽派建筑在空间布局、采光通风等方面的智慧。
宏村的徽派古建筑群以“牛形水系”闻名,白墙黛瓦、雕梁画栋在春日烟雨中宛如水墨画卷。屏山则以田园风光与古村巷道交融的静谧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了多元的创作视角
晨雾浸透马头墙的褶皱时,松烟与晨曦在砚台里交融,笔尖触到宣纸的刹那,八百年的时光突然有了形状——月沼的涟漪是徽商未寄出的信笺,承志堂的木雕正替主人数着流年。山峦在暮色中褪成青灰,我却看见白墙吞下了所有喧哗,只留下苔痕在砖缝里默写族谱。松针漏下的光斑爬上画纸,恍惚是当年画里走出的徽娘,正用银簪子挑起一弯新月。
4月12日,同学们来到屏山。相较于宏村,屏山更具宁静质朴之美。这里的古巷幽深曲折,祠堂、民居庄重而富有韵味。同学们走进古老建筑内部,分析建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传统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与变迁,为今后的设计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素材。
屏山的古朴村落,石板路、老宅院,岁月痕迹尽显。同学们穿梭其中,用画笔捕捉光影与古韵,感受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这次写生活动,不仅丰富了艺术实践,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青春在古村的烟火气中绽放光彩。踏入屏山,青石板路蜿蜒入画,白墙黛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坐在老巷口支起画架,指尖笔触随光影游走——檐角悬着的铜铃轻晃,将阳光切成碎金;溪水漫过苔藓斑驳的石阶,倒映着摇曳的灯笼。最难忘村尾那棵百年樟树,虬结的枝干如老人青筋凸起的手,皲裂的树皮里藏着无数故事。画笔掠过叶片间隙时,忽然懂得自然才是最生动的调色盘。三天时光,画布渐满,带走的不仅是水墨初稿,更是被古村温柔浸润过的心境,那些在都市里干涸的灵感,终在这片烟火与诗意交织的天地里,重新抽枝发芽。
写生期间,杨子奇针对构图、光影表现、画面冲击力等细节进行深入讲解,章萍芳结合地域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文内涵。同学们或专注勾勒马头墙的层叠韵律,或蹲坐田间捕捉秧苗与远山的色彩层次,在实践中提升了观察能力与艺术表现力。
经过这两周的写生,我们忽然读懂了古徽州人的诗意栖居。画笔在宣纸上游走时,檐角的马头墙正在和远山对话,斑驳的白墙将四百年风雨酿成深浅墨色。颜料盘里新挤出的群青与赭石,与门楣上残存的砖雕彩绘遥相呼应。透过写生板望去,浣衣妇人的棒槌声惊散池中云影,现代与古典在涟漪间达成奇妙的和解。这座活着的水墨村落教会我:最好的艺术不在画布上,而在生活与时光共同晕染的皱褶里。
此次考察实践是学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传统建筑,提升审美能力与专业素养。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在宏村和屏山的所见所闻,极大拓宽了设计视野,对于未来将徽派建筑元素巧妙融入设计作品具有很大帮助,并将会传承与创新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