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经学校研究决定,启动202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请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及选题范围
本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分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两大类。其中,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细分为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课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和一般教改项目课题。
(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1.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课题
为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变革趋势,本专项课题以“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促融合”为核心建设理念,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等关键路径,旨在构建具有前瞻性、示范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各专业需结合自身定位与特色,强化成果转化与经验总结。具体研究方向可参考附件1。
该专项课题主要面向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系/教研室主任申报。
2.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本专项课题聚焦于探索AI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注重AI技术赋能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诊断系统、智能课堂教学辅助平台及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模型等。课题研究需遵循“技术驱动—场景重构—模式创新—机制变革”的逻辑链条,着力开发具有实践价值的智能教育工具集群,建立基于AI的精准教学评价体系,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形成可推广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化解决方案,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具体研究方向可参考附件1。
3.一般教改项目课题
本课题重点聚焦“四新”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拔尖人才培养、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教学数字化、现代产业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应符合《湖州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内容等要求。项目研究应紧密围绕生态、绿色、低碳、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两山”理念深度融入教学研究与实践中。
二、申报具体要求
(一)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项目主持人须为我校正式在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或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教师,且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优良。每个项目设1名主持人,每位主持人同年度仅限申报1个项目。项目建设期内,原则上不得更换项目主持人,主持人需全面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质量把控。
(二)项目成员构成应科学合理、规模适度,项目总人数(含主持人)一般不超过5人。所有成员须实质性参与项目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及实施工作。参与人原则上不得同时参与2个以上同级别项目。
(三)存在以下情形的教师不得申报:正在承担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主持人;教学改革项目验收结果为“不合格”,自验收之日起三年内的项目主持人。
(四)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课题立项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其他项目立项建设周期原则上为1年。如确因特殊原因需延长研究时间,项目主持人需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延期,且原则上仅允许延期1次,延期时长为1年。逾期仍未完成结题者,该项目将被视为结题验收不合格。
(五)申报材料须确保内容真实、不涉及保密信息,不存在任何知识产权纠纷。已获立项的项目,不得以相似内容重复申报。鼓励各学院打破壁垒,联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三、结题要求
学校统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各项目需提交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结题材料需与项目高度相关并注重产生的实际效果。结题验收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项课题结题,参照省教改项目结题要求,且项目成果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或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其他项目结题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在正式刊物(增刊除外)上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项目负责人需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且论文须标注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
2.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完成校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结题验收,或正式出版相关教材(均要求项目主持人排名第一);
3.其他相关的成果。
四、申报材料提交
(一)申请人需填写《202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书》(附件2),并自行做好匿名处理。
(二)各单位需对本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汇总,填写《202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3)。
(三)请各单位将附件2、3电子版(Word格式)和汇总表纸质版(加盖学院公章)统一于6月16日前提交。
联系人:杨靖丽;联系电话:2322600;
邮箱:11730@zjhu.edu.cn